关于不同级别及工作下检出微生物鉴定水平的策略
QC
目前,未见到法规有明确规定不同环境级别下、纯化水、注射用水、中间产品、原辅料及成品中神恶魔情况下需要考虑进行鉴别,(可能是我法规接触较少),是该考虑警戒线、纠偏限还是考虑超标准,亦或者是高等级检出菌就需要进行。

同样,鉴别需要至少考虑哪一水平、镜检、生化、16S还是全基因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我根据可执行情况结合法规及风险评估制定一个策略(背景是非无菌原料药企业+无菌原料药企业),请各位老师审评下是否可行。

2024-06-05 14:40 用户pidx     
2个回答

可以参考PDA 无菌工艺考虑要点,第III部分 topic H:


2024-06-06 09:37 Sumei     

我自己做了个策略,各位老师看看是否可以,有没有直接违反的地方,或者存在明显的过严或过松。谢谢各位:

2024-06-05 16:46 用户pidx     
龙涵 2024-06-07 09:17

基于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微生物鉴定需达到的水平视情况而定,包括种、属鉴定和菌株分型。大多 数非无菌药品生产过程和部分无菌生产环境的风险评估中,对所检出微生物的 常规特征包括菌落形态学、细胞形态学(杆状、球状、细胞群、孢子形成模式 等)、革兰染色或其它染色法、及某些能够给出鉴定结论的关键生化反应(如氧 化酶、过氧化氢酶和凝固酶反应)进行分析,一般即可满足需要;非无菌产品 的控制菌检查一般应达到种属药典规定的水平;无菌试验结果阳性和、无菌生产模拟工艺(如培养基灌装)失败、环境严重异常事件时,对检出的微生物鉴定至少达到种属水平,必要时需达到菌株水平。当终产品应鉴定到菌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