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
首先彻底调查原因。如果确定是产品本身稳定性问题,可以在内包和外包之间使用除湿剂、抗氧剂,后再进行密封。最后,注意选择合适的除湿剂/抗氧剂,以及其质量控制与包装标识。
【依据】
可以参考的指南(虽然大多数从制剂角度考虑,制剂比API更严格,因此前者的思路可以为后者借鉴)有:
WHO ECBS TRS 1011 Annex 5 的7.4部分
【思考】
第一步:彻底调查原因。
从提问描述中看,已经从实际检测结果(氧化杂质有较明显不良趋势)和产品外观(稳定性样品和库存的同批次均出现发黄),这两个方面的明显提示了,建议彻底调查查明根本原因。调查过程中可考虑其他批次是否有类似现象,以及产品的强制降解是否有同样的现象并明确是哪种条件(干热,湿热,过氧化氢溶液,等等)导致氧化杂质增加,这些信息可为除湿剂/抗氧剂的选择提供依据。如果调查结果显示的确是产品本身稳定性问题,进入下一步。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除湿剂/抗氧剂。
根据第一步的调查结论选择合适的除湿剂/抗氧剂。主要从污染风险角度需要考虑除湿剂/抗氧剂种类/材料、除湿剂/抗氧剂本身包装形式(如小袋装,灌装等)。
第三步:除湿剂/抗氧剂放置位置
从防止污染角度,必然至少要放在第一层低密度聚乙烯袋外面或者更外面,再从确保除湿剂/抗氧剂发挥其功能角度,应放置在热封铝塑袋(密封)之内。笔者有API产品经验,是放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低密度聚乙烯袋之间,全球市场多年注册成功,供参考。
第四步:质量控制与包装标识
至此,除湿剂/抗氧剂就成为了该API的包装组成的一部分。所以应建立除湿剂/抗氧剂本身的质量控制,以及将它作为API包装一部分的标识(比如在除湿剂/抗氧剂本身上注明成分、功能, 在API最外层包装提示“内有除湿剂/抗氧剂”以起到提示作用)
希望给你带来帮助~~
这个问题,要分两类来分析
1.如果是商业化生产,那么出现问题,那么就是按照上市后的相关制度流程,找到根本原因,去变更。至于采取何种措施,不是听领导建议就完事了。当然了,领导建议不是不听。我们更多是要那数据说话的,如果没有数据支撑,那么我们要设计再研究方案,去获取数据后再选择具体的措施。
如果不太清楚,可以请研发人员参与讨论,或者干脆委托给研发,让他们帮助或研究找到问题的根源。根本原因,或者包装的形式只是一个诱因,或者是一个辅助因素。毕竟可能的原因,比如水分过大,酸碱度,颗粒度,晶型,贮藏条件,相容性等等。
2.如果是研发阶段,道理与上市后的,差不多,如果还没有注册申报,或者备案,那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原因后再申报或者备案。如果已经注册或者备案,也是需要再研究,在年度报告中讲相关的研究进行说明,同时提供相关数据。
同样的道理,还是要看该原料药的相关性质,看当时的研究材料,比如影响因素试验,破坏性研究结果等等。
这{{threadTextType}}正{{isAdminText}}
为帮助审核人员更快处理,请填写举报原因:
为帮助审核人员更快处理,请填写举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