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原料药产品没有上药典,那么该如何建立这个产品的质量标准?
分析方法
2013-12-16 22:53 Keane     
3个回答

药物质量标准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过程:确定质量研究的内容、进行方法学研究、确定质量标准的项目及限度、制订及修订质量标准。可以参考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ICH Q6A

在建立质量标准的过程中,应考虑质量标准 的适用性。包括哪些项目放入质量标准,哪些不放入质量标准,质量标准限度的适宜性。

质量标准建立的项目:如果原料药没有收入药典标准,还可以参考ICH等行业指南的要求,如果是仿制药,可以参考原研药或RLD或已上市药品的质量研究,还应该考虑原料药的制造工艺、对应制剂的制造工艺和剂型要求、产品性质研究、杂质研究、稳定性数据、安全性数据和批分析数据等。

对于质量标准中不建立的项目,例如某些一类溶剂残留的检测,一方面应该在原辅料中进行一类溶剂含量的控制,另一方面对原料药成品进行验证性实验,证明在工艺控制下,成品中不含这种一类溶剂,因此可以不做放行检测。再例如有些潜在的杂质(中间体)不会出现在API成品中,应该在杂质确认的时候列出,但是在质量标准建立的时候,提供证据证明工艺可以除去这些杂质,并且使用经过验证的检测方法对成品进行检验后没有发现这些杂质,就可以不在质量标准中列出这些潜在杂质的检测。

对于质量标准限度,应考虑检测方法的误差、工艺的波动和生产部门的实际操作,确定适宜的限度,这里应该参考批分析数据,如果限度放得太宽,即使出现了偏差也无法发现,可能就不符合GMP要求的持续稳定可控的生产工艺。

2013-12-18 16:01 识林-访客     
2013-12-27 00:29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是自己制剂配套的API,会根据制剂的标准再加上ICH的要求进行一下紧缩。如果是外部客户,一般客户会提出要求。总的来说,API的标准时建立在制剂的要求上的。

补充几点:

1、在建立标准的过程中一定要尽早进行各质控项目间的质量平衡,而且各规模批次间均需要做,否则有很多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

2、潜在杂质的研究应宁缺毋滥,集中精力解决已经观测到的未知杂质,不要盲目做一些出现几率极低的杂质。

3、很多研究试验的方法不需要全部验证,让质量人员的精力放在“分析”、“讨论”、"评估"上。

4、质量人员应当重视文献的查询、消化、理解和更新的工作。

5、不要以为方法或标准能一蹴而就,很多时候都在方法、标准、产品是动态影响的,做好心理准备。详尽记录标准、方法变更的记录,及时评价变更的合理性。

2014-01-05 13:01 吴龙昊     
McCaw 2015-12-28 14:46

第五点觉得非常赞!质量标准建立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质量标准里面的检测项目和指标,可以参照很多现有的药典、标准、比如同类产品或同一制剂的,结合自己产品特征和工艺特征去有针对性的留样送样检测。如果你是自己生产的原液或者原料药,用来申报药品注册(制剂产品)的时候,还真需要一个逐渐更新过程,例如临床前、临床研究用、生产用试行、生产用正式质量标准。前前后后很多波数据。我们目前是前期研究阶段,尽可能的多评估几个指标,最后可能不会放入质量标准中,但作为内部研究报告内容的一部分。关键是看各个企业做多细致。

方方的回答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可能。 我补充一点,有的原料药除了药典,也许还有一些其他标准,比如行业标准,客户标准,也都可以参考,但使用时一定要结合自己产品的特征。

2013-12-20 08:46 Jine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