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柱效通常通过理论塔板数(N)和峰对称性(如拖尾因子)来量化,具体评价方法如下:
1. 理论塔板数(N)
-
计算公式:
N=5.54×(W1/2tR)2
其中,tR为保留时间,W1/2为半峰宽。 -
意义:
N值越大,柱效越高,分离能力越强。通常要求N值符合色谱柱标称范围(如C18柱的N值需≥15,000 plates/m)。
2. 峰对称性(拖尾因子,T)
-
计算公式:
T=2AW0.05
其中,W0.05为峰高5%处的峰宽,A为峰前沿到峰顶的距离。 -
标准:
理想拖尾因子应接近1.0(USP要求T ≤ 2.0)。 -
厂家出厂报告中的柱效通常在理想化条件下测试(如低流速、特定测试物质、新柱状态),以获得最佳柱效数据,用于反映色谱柱的理论性能上限及不同品牌或型号的横向对比。药典(如USP、EP)规定具体应用条件(如流动相组成、pH、温度、测试物质),与实际分析方法一致。
-
- 柱效的基本概念
- 基本原理:都基于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吸附等作用差异,通过考察物质在色谱柱中的保留行为、分离情况等评估柱效。例如都可能通过测量物质的保留时间、计算理论板数等方式来衡量柱的分离能力。
- 部分参数和指标:都会涉及到理论塔板数、分离度、峰对称性等参数来量化柱效。比如在计算理论塔板数时,基本公式都是基于保留时间和峰宽等数据。
- 液相色谱柱的柱效可以通过理论塔板数、分离度、拖尾因子等多个指标进行评价,一般来说
- 理论塔板数越大,表明色谱柱对该物质的分离效果越好,柱效越高。
- 柱压明显变化提示柱效降低,分离度越好提示柱效越好,峰容量越大提示柱效越高
- 一般规定拖尾因子应在 0.95-1.05 之间,若拖尾因子偏离此范围,如大于 1.05,表明色谱峰存在拖尾现象,可能是色谱柱存在吸附位点不均一等问题,影响柱效。
-
出厂柱效与标准方法规定的柱效有啥关系:
-
两者都是用于衡量色谱柱在分离物质时的效率和性能。
-
出厂柱效需达到或高于药典规定;
由于测试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出厂报告柱效和药典规定柱效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出厂报告的柱效是在特定的标准测试条件下获得的,这些条件可能与药典方法中的规定不完全一致,比如测试样品、流动相组成、流速、柱温等参数可能有所不同。但只要在合理范围内,这种差异是可以接受的。
两者都是用于衡量色谱柱在分离物质时的效率和性能。
- 厂家用的方法和标准方法测出的柱效区别
- 测试标准溶液:出厂报告测试时,反相色谱柱常用 0.0001g/ml 尿嘧啶、0.00001g/ml 联苯和蒽(萘)的甲醇溶液;正相色谱柱常用 0.01ml/ml 甲苯和 0.0001ml/ml 硝基苯的正己烷溶液。药典方法则根据具体检测对象和要求,使用特定的标准品溶液,如在药物分析中,会使用相应的药物对照品溶液。
- 流动相组成:出厂测试中,反相柱一般用甲醇 + 水(85%+15%),正相柱用正己烷 + 异丙醇(99.5%+0.5%)。药典方法中的流动相组成会根据不同药物和分析条件进行调整,可能涉及不同比例的甲醇、乙腈、水以及各种缓冲盐溶液等
- 仪器及操作细节:出厂测试通常在特定的标准仪器和条件下进行,以确保不同厂家产品的测试具有可比性。药典方法对仪器的要求则更侧重于满足药品检验的实际需求,可能对仪器的某些性能指标有更严格的规定,在进样量、柱温等操作参数上也可能与出厂测试不同。
评论
匿名
提交
取消
匿名
{{item_parent.created_at}}
置顶
批准
驳回
编辑
等待审核
已驳回
回复
{{item_parent.show_reply_list ? '收起回复' : '查看回复'}}({{item_parent.children.length}})
编辑
提交
取消
写回复
匿名
提交
取消
{{item_children.from_user}} 回复 {{item_children.to_user}}
{{item_children.created_at}}
批准
驳回
编辑
等待审核
已驳回
回复
编辑
提交
取消
写回复
匿名
提交
取消
这{{threadTextType}}正{{isAdminText}}
举报
提交
取消
为帮助审核人员更快处理,请填写举报原因:
举报
提交
取消
为帮助审核人员更快处理,请填写举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