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NDA后,CDE回复PK检测血浆浓度可能不够。
临床研究
一个项目提交 NDA 后被问到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背景:根据MB研究结果,药物可与血细胞显著结合,但 PK 研究中均检测的是血浆浓度。
三个问题翻译出来的大概意思是:
a)现有 PK 结果能否表征本品的 PK 特征?
b)能否可靠地反映本品的 DDI、FE 试验结果?
c)现有的MB结果能否说明本品的代谢路径?
注:所谓的“药物可与血细胞显著结合”,根据MB结果在不同时间点下其实BP ratio都不超过 2(这里的“显著”两个字比较扎眼)。
2025-02-17 16:20 匿名     
1个回答

【这个问题和答案来自于公号“振药说”,感觉很有参考价值,所以用问答形式放在识林社区,供大家参考探讨。】


先大胆揣度下监管老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问题a),暂时能想到的原因有两个:

1. 如果药物能跟血细胞显著结合,那么plasma PK 就不适合;再合理往下引申下,是不是就得是全血 PK ?

2. 监管老师认为虽然 plasma PK 理论上也是可以的,但因为药物有显著的血细胞结合,plasma PK 的准确性可能无法保证。

第一个原因可能是从科学上来说最需要先弄清楚的了,即到底是测全血还是血浆(大分子抗体测的是血清,这个后面再聊)。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测 PK,这个问题之前讲过很多就不赘述了。接下来就是要测哪里的 PK(这个问题其实跟为什么要测 PK 是一起的),理论上测的应该是对药物有响应的地方的 PK,即 “on-site PK”,既包含药效部位,也包含毒性部位(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做组织分布试验的原因,而组织分布一定程度上就是个 PK 实验)。

有了测定 “on-site PK” 这个共识后,接下来就得把全血/血浆 PK 与之联系起来。靠什么连接呢?对,就是 “药物游离态理论”,该理论中很重要的一条是 “在没有主动转运存在的情况下,游离小分子药物在体内可以自由流动,因此各组织的游离小分子药物浓度是一样的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能用 “全血 PK” 来代替所谓的 “on-site PK” 的原因,这里就是把全血作为一个组织来看待了。

看完以上分析,那么就知道了理论上就是应该测全血 PK 的。那凭什么或者为什么对于小分子而言,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测的 plasma PK 呢?

我想马上会有人说是因为操作原因,因为全血样品裂解后里面的血红素干扰之类的。说到这儿想多说两句。我个人非常不赞同这种在分析问题时首先就是从操作层面找原因,因为从逻辑上就是错的:如果在科学上就不合理,就算操作再可行、再简便、再精确,其结果也是没有意义的。比如,上面提到的用 “全血 PK” 来代替 “on-site PK”,不是因为全血 PK 相对于组织 PK 更可行,而是从逻辑上反过来,因为游离态理论提供了科学的合理性,我们才找了全血 PK 作从操作层面来说最可行的替代。

好了,回到测定 plasma PK 的科学合理性依据,其实也还是游离态理论。

仔细说下。全血从构成上来说含有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免疫细胞等)、水溶性血浆蛋白(如白蛋白)、水、葡萄糖、无机盐等。理论上,血细胞是可以结合药物的,血浆蛋白也可以结合药物(我们平常做的 plasma protein binding 就是测这个的)。那么如果把整个全血当成一个组织来看的话,全血的药物游离浓度是不是就等于血浆里面药物的游离浓度。说白了,就是药物在全血中 “水” 这一组分里面的药物浓度。

但以上说的都是游离药物,可我们实际测都是总药物啊。这时就需要一个关键参数,fu。对于血浆而言,就是做上面提到的 PPB 实验,得到 fu 后,再乘以总浓度就得到了游离浓度(注意需要测定药物在不同浓度下的 fu,因为有可能 fu 是浓度依赖性的)。

其实分析到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 plasma PK 就能充分代表体内的游离态浓度,那么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转换成全血浓度呢?因为测定所谓的 “全血/血浆浓度比,B/P ratio” 是一个必选项啊。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B/P ratio” 这个参数什么时候会用到。我自己想了下,一个是在做 IVIVE 或者 PBPK 这种机制性相关的建模时才会用到。这时我们需要知道全血的药物浓度,因为模型里面用的血流量;另外一个就是用来解释高的血浆清除率(高B/P ratio 可能会导致 plasma Cl 的失真;Cl = dose/AUC,如果是因为血细胞结合药物导致血浆浓度低,那么用血浆的 Cl 来替代全血的 Cl 就不合适了)。

回答上面这个问题还是得回到 “on-stie PK”,从 “有效性” 和 “安全性” 角度来看(我个人一直的做法都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任何药物相关的问题,呵呵,金标准答题方法)。所以,如果药物的靶点或者毒性是跟血成分相关的话,那么就需要测定全血浓度,甚至是测定血成分如血细胞浓度。

举个例子,环孢素A在临床上测定的是全血 PK(环孢素A的红细胞/血浆比约为2);因为从 MOA 上看,环孢素A在白细胞中的蓄积与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密切相关。环孢素A通过抑制T细胞的功能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而T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因此,测定全血浓度可以间接反映药物对免疫细胞的作用强度。全血浓度测定不仅考虑了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还包括了细胞内(如白细胞)的药物浓度。

所以,最终回答监管老师的问题,不是说 B/P ratio 高就一定需要测定全血 PK(环孢素A大概为3,也不算很高了。当然,也可以找下 B/P ratio 很高但还是测定 plasma PK 的案例)。从科学上看,一定是 plasma PK 对于疗效和安全性问题不能有好的解释才需要测定全血 PK。另外,就是从操作层面,B/P ratio 很高,比如只有5%的药物是在血浆中,那么这时血浆浓度的测定准确度可能会受到影响(但这个测不准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这个解释很大程度上也不适用)。

说是 abc 三个问题,其实把 a 问题搞明白了,b 和 c 顺带也就能回答了。

针对 b 问题,如果食物/其他药物不影响本品的血细胞结合,那么就没问题,就能代表。

针对 c 问题,那么跟分析母药是一样的逻辑,如果不存在从有效和安全性角度必须知道血细胞中代谢产物 PK 的话,那么就 plasma PK 就能代表。说白了,还是游离态理论的支持。

最后,也必须考虑到,血和其他器官组织还不一样,它是流动的,当然,也是因为这个性质,才能被作为一个可行的替代器官进行 PK 测定。

之前提到的抗体类药物一般测定的都是血清 PK,同理,因为其一般不跟血细胞、血浆蛋白等结合,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用血清 PK 来替代是具有合理性的。

一句话,选择是因为首先有科学合理性,而不只是操作可及。
2025-02-17 16:20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