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半成品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国内传统疫苗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加上多做一些检测是有利于质量控制的,所以大家也就沿用至今。
从药典各论看,我认为半成品主要控制目的是安全性,举例如下:
资料来源:石磊泰,俞永新. 中国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的发展.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25-01-09
其次,半成品本质上就是IPC的一部分。但是其单列出来,并订入制检规程,强调了其重要性,这种操作在我看来有利有弊,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三,到底什么时候需要半成品控制?我认为可能使用的场景有:
(1)冻干产品,在灌装前的中间品有必要定义为“半成品”进行控制,这是工艺的一个重要节点;冻干前后有些属性会发生变化,不得不在半成品中检测;
(2)工艺设计上,需要等检验结果作为下一步输入的,可以考虑设置“半成品”进行控制;
(2)半成品需要长期保存的(多久算长期,没有依据,我的认知是1个月以上),应当设置“半成品”控制。
第四,是否有必要定义为半成品?按照中间样品控制不一样吗?
我认为这个定义确实可以弱化,统一当做中间样品控制。所有控制策略的制定都是基于风险的,三条原则可参考:(1)该阶段是否为对应检测项目的最敏感阶段;(2)后续生产工艺、制剂处方对活性组分是否存在影响,如是否进行冻干;(3)后续工艺步骤是否需要该步检测,如活性成分含量用于指导灌装。
第五,你为什么不想设置半成品控制?(差点把我自己问住了)
(1)在早期开发阶段,可减轻企业负担。IND申请时,DS、DP的分析方法需要进行初步的方法确认/验证,显然增加了半成品控制,原则上也要对半成品设置质量标准,对半成品分析方法进行开发和确认,这导致企业负担增加。而且,早期开发阶段数据较少,也难以定义半成品标准(无菌、内毒除外)。
(2)半成品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比如,半成品控制的一个利好是说早期发现问题,半成品不合格,就终止该批次生产,节省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和生产成本。但是,实际上很多工艺是连续的,不等半成品检测结果,直接灌装成品。这种情况下,半成品的检测是留样检测,用于指导批次放行。半成品检测并没有起到提前发现,及时止损的作用。
(3)不定义半成品不代表不做中间体控制。中间体控制也可以保障质量的一致性,半成品取样检测点还是可以有控制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六,不设置半成品控制,监管机构能不能批准?
我尚无相关经验,期待行业同仁现身说法。
看了老师的回答,确实收获挺多,本人是疫苗注册,也有一些看法和大家讨论一下。
首先是半成品的定义,半成品(Final Bulk ) 指由原液经稀释和(或)配制成均一的用于分装至终容器的中间产物(ChP)。半成品就是一个中间产品,但是其安全等级较高(一般是B+A)。
我们先假设没有半成品这一步,原液就是半成品,那么原液的生产条件要求就比较高;而且原液的体积一般来说就会变大(原液可以高浓度保存,但是半成品就要和成品完全一样的浓度),保存体积变大,保存困难,而且其保存的条件也有所提高;同时还有一点,半成品的均一性保证,如果原液作为半成品,你们怎么保证原液的均一性,因为里面可能加了佐剂、人白等,需要保持不断地搅拌,在这种条件下长久保存?
其次半成品的质量控制是可以看出原液到半成品配制过程中是否有污染,以及半成品分装到成品过程中是否有污染。而半成品一般是不暂存的,仅仅是控制半成品的分装时间,确保在规定的分装时间内获得合格的成品。
所以个人感觉半成品其实是对于企业来说是减少企业成本的一个动作,而且方法验证仅仅增加无菌的话,只需要增加一组样品组即可,以上是个人见解。
这{{threadTextType}}正{{isAdminText}}
为帮助审核人员更快处理,请填写举报原因:
为帮助审核人员更快处理,请填写举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