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 还是 WIP?
QA生产管理

对于很多需要洁净工艺的行业,例如饮料、酿造、食品、日化和制药,经常需要面对进行工艺设备、容器或管路的内部清洁工作,直到20世纪50年代,绝大部分封闭系统都需要考虑手动拆卸下来,离线去进行清洗清洁,这种方法不仅会浪费时间、增加人工工作量,同时对后续转移和再安装时的清洁保证也带来一定挑战。因此,随着技术和理念的发展,在位清洗就应运而生,并广泛普及。

在位清洗是指在不拆卸的情况下清洗设备和机械的过程,而对于一些无法实现拆卸的封闭系统内部,更提供了清洁的可能,使这些需要清洁工艺的行业受益匪浅。

而且在位清洗解决了离线方式的缺点,不仅减少劳动力支出、更快捷地完成清洗工作,同时对那些处理有高活性或毒性产品的设备,因无需再有拆装工序,避免了拆卸工作所带来的潜在的交叉污染风险,从而提供了操作/使用人员的安全保障。

但对于在位清洗,一直有两个名词进行描述, CIP(Clean In Place)和 WIP(Wash In Place),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

如果从英文字面上去理解,CIP 是清洁,而WIP是清洗,似乎CIP更广义一些,而且比如Wikipedia 对 Cleaning 的解释是the process of removing unwanted substances, such as dirt, infectious agents, and other impurities, from an object or environment. 对应的结果是清洁Cleanliness,而常说的清洁验证也是基于Clean词汇释义。因此就出现一些观点认为CIP要求高水平的验证,而WIP则要求不太严格的验证。

可很难从法规中找到,CIP和WIP之间的关于GMP或合规性的区别解释,而且事实是,行业里的CIP所依靠的实现手段基本都是清洗(Rinse/Wash) 。

但行业里还是会出现并使用这两个词汇,“存在就有其原因“,因此行业对二者释义的关键点就放在了“自动化程度”上面。

CIP默认是完全自动的清洁逻辑,即依靠设定好的步骤参数,进行一个程序化的清洗(和干燥)周期,整个过程是基于PLC、传感器和阀门的控制全自动地完成,周期结束后可以达到预期的清洁效果。

而对于WIP,通常认为其虽然也是依靠程序进行自动清洗,但要实现预期的清洁效果,还需要包括一些人工的干预进行辅助支持。换句话说,WIP是一些手动活动与自动清洗并存的清洁过程。因此常见的配置就是,设备里除了自动清洗所需的喷嘴、喷淋球,还配有手工操作的清洗喷枪。


而CIP是完全自动化的清洗过程,不涉及手动活动。因此对于很多内部结构复杂的设备内表面的在线清洗清洁,比如一些针对高活性产品的压片机、隔离器上的应用,很多情况是不称为CIP而是WIP。

此外,我也遇到这样的解释,因为WIP常出现于处理高活性/毒性产品的设备上,如果其目的仅是为了润湿 设备,防止颗粒物的扬尘所带来的人员潜在摄入风险,而非以清洁为目的,清洁由后续其它步骤进一步完成,那么这个WIP 也可以理解为Wet in Place。

总之,无论哪种释义形式, CIP因其仅依靠自动化、程序化的功能就可实现设定的清洁要求,意味着CIP具有高重复性的特点,这点对于无菌核心部件是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无菌制剂设备的产品罐体、灌装管路、针头等与产品直接接触部件的内部清洗,CIP是无法用WIP所替代的。


作者:Shengyi

来源:拾西

公众号日期:2022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