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冻干工艺中的成核
其他生产管理

液体的冰点(或固体的熔点)是固相和液相平衡时的温度。比如物理课本告诉我们,常压下 0 ℃ 是水和冰的平衡冰点 Equilibrium freezing point,但实际情况,即使低于0 ℃的水也不一定马上变成冰,比如下面的视频中,实验将水降温至-4℃,仍是液态。

因为冰也是固体晶体形态,因此其形成需要先形成冰(Nucleus),然后“生长”扩大至最终全部冻结的状态,也就是说冰的形成是从冰成核点 Ice nucleation point 开始的.

然而尽管人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自然界中水变冰的理论成核时的温度仍无法界定,换句话说,在无外界干预的前提下,冰的成核是一个“随机”的事件!


因此,对于冻干产品,常规条件下,冷冻过程中的每个西林瓶中的制品成核时的温度也不是“均匀”一致的。这也是为何我们通常不将 成核温度 (Tn)列入冻干工艺的“关键温度”(参考文章《简述冻干工艺的关键温度》)。但这不代表成核温度不重要,正是因为成核现象与冷冻中的另一概念紧密相关,即理论的平衡冰点和冰核点之间的温度差,其称为 过冷Super-cooling


同样的产品,成核温度越低,即过冷越多,会导致在冰冻基质中形成更多较小的冰晶,当产品干燥时,这些较小的冰晶会留下较小的孔隙,在产品内形成较高的比表面积,从而对升华产生更大的阻力,并导致较长的初次干燥期。


显然,这是不希望见到的,因为初次干燥阶段通常是冻干干燥过程中的“危险期”和“限速期”,此外初次干燥过程通常也是冻干周期的“耗能”最多的步骤。

那如何可以影响过冷水的成核过程呢?这里通过下面两个实验视频,可以直观地看到两个常见方式:

  1. 无论是撞击还是拍打,其震动运动,都会迫使一些水分子排列成晶格结构,充当其他晶体生长的核心。从而诱发过冷水的冻结。
  2. 在过冷的水中放入冰块,其实就是从外界引入一个“冰核”,从而过冷水在此基础上,进行冰晶生长。人们做了很多研究,认为大气中的大多数冰晶形成,都是因为过冷水存在会导致自身冰晶生长的“粒子”。

而上述两种方式,正是目前冻干行业里两类常见可控成核技术的基础原理:

  • 减压法 Depressurization:将所有西林瓶中的产品温度降至设定值,然后用惰性气体(如氮气或氩气)对冻干箱内加压。当达到热平衡时,超压会迅速释放实现减压,(或Partial vacuum,直接抽空减压),导致溶液顶部形成冰晶,并在短时间内扩散到整个西林瓶。

  • 冰雾法 Ice Fog:将西林瓶冷却至低于平衡冰点的所需温度,然后将冻干箱内压力降低,再将制备好的微小冰晶(冰雾)引入西林瓶内,以在过冷溶液中形成冰结晶。简而言之,冰雾产生“种子”晶体,这些晶体落入西林瓶中,形成“核”,冰晶在成核过程中围绕着核形成。

  • 作者:Shengyi
    来源:拾西
    公众号日期:2022年10月8日